孤獨的練習題──見花開劇展《52Hz》中的光澤與細塵

有春
6 min readOct 6, 2020

本文首刊於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

演出: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時間:2020/09/05 14:00
地點:新嘉義座

2020年的「見花開劇展」以象徵孤獨的頻率《52Hz》為題名,由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以下分別簡稱為中正中文、中山劇藝與南大劇創)各自帶來約45分鐘的演出,於嘉義「新嘉義座」登場。

中山劇藝的《阮兜》以李岳澄、李佩姍、侯威宇、蔣永瀚、廖原漢五名演員各自的個人故事串連而成,劇情伊始,透過「ㄐㄧㄚ」的發音展開了發想遊戲,最後停留在戲中的主題「家」。隨著第一位角色被拱出去娓娓說出自己「家的故事」,展開的五段演出充份展現了每個人在離開原生家庭、進入新的環境後,如何建立新的生活與身份,以及在這樣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衝突與困難。

難能可貴的是,演出並不僅止於困難的發現,無論是一邊痛苦於不被家人理解「想演戲」的心情,一邊期盼家人也能重視自己之重視的矛盾渴望;對於總是欺負自己的手足又愛又恨的心情;在嘗試承擔新的責任時,也察覺到自己和家人之間曾經的親密已經無可避免地產生變化了等等情境,其實都展現了處理困難、找到自己在面對困難時的立場之企圖。而除了上述的段落,在面對較為緊張的家庭狀況時,團隊也能夠藉由讓「家人」背對主講者、失去面孔的方式表現出彼此之間的疏離與陌生;以及透過演員自己進入「母親」的角色,與心事重重的父親所展開的對話等處理,這份勇氣及心情,其實就已經是階段性地對親子關係的充份面對,也是經過深思才能夠呈現的溫柔手法。

《阮兜》的演出在展現出鮮明的角色形象的同時,亦成功地建立能夠引起共鳴的「生活樣貌」,讓人驚豔於創作團隊的誠懇與成熟。結構完整、劇情流暢不拖泥帶水,情感表現拿捏得宜,少有讓人感到冗贅的部份。舞台、服裝、音樂等設計精簡準確,畫面由五張學生椅與一張木馬搖椅,搭配道具、機關,以及略顯生澀但豐富的肢體表現構成,營造出充滿想像而富有趣味的劇場空間。學生製作選擇個人生命故事是聰明的,其中隨之而來的誠實課題卻不是容易翻越的山頭。團隊沒有迴避,而因為這份對己身與觀眾的真誠,以及在專業上的自我要求,繳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

南大劇場的《亡而生》有著引人入勝的劇情,講述了一名男子在妻子身亡後,不斷回想起兩人過去相處的景況、懊悔自己對待妻子的種種不好,卻不再有機會能道歉或彌補的故事。結構並不複雜,透過夫妻二人的互動情節組成,而先生漸漸地從中重新認識自己對妻子的感情,以及面對過去自己的「錯誤」,並走出了妻子的喪亡,獲得新生。事件設計合理,劇情起伏得宜,但製作團隊在場景意義、角色情緒等處理上都顯得力有未逮,可惜未能藉劇情之力使力,轉化為具有團隊特色的演出。

諸如妻子以想不出小說結局為由,請先生一同進行角色扮演,實際上是希望藉由情境設計讓先生對自己表達情意;以及妻子故意在先生忙碌時以「想要小孩」與之抬槓,並成功吸引丈夫注意力,更進一步發生性行為等橋段,綜合演出的後設架構,正因為當中的衝突無法避免或修正,惡言與暴力無法收回,其實場景中衝突的重現,是凸顯了先生的懊悔與無力。換句話說,場景中先生表現得愈強勢,卻會是愈發弱勢的一方,他也正是需要達到某種程度的虛弱、裂解,才有可能達成「亡而生」。在角色、場景、劇情中類似的複雜性、矛盾與角力,其實是劇本中張力之所在,但製作團隊試圖達到劇本指示就已經頗為吃力,難以在創作層面有更多發揮與想像,使演出整體而言較為僵硬。

演出在角色塑造、舞台設計等環節上都展現了一定的完成度,能夠傳遞出疏離、冷漠等重要氛圍,在劇本選擇上也展現了團隊的大膽與企圖。然而劇場演出是團隊工作,勢必需要考量團隊成員的綜合能力;而本次的展演平台性質較為特殊,雖然不比專業團隊,但「見花開劇展」是售票演出,自然也不能與在校呈現相比。在這樣的前提下,團隊如何在製作過程中一連串的選擇裡,思考要將什麼樣的演出呈現給觀眾,以及如何藏拙、發揮劇組成員自身優勢,而不在挑戰的過程中因曝短抵消各部門各自的努力,筆者認為或許是製作團隊可以在未來加以思考的方向。

中正中文的《孤獨討論課(一)》以奠基於現實的大學生活,回應「孤獨」的大主題,由林妤甄、鄧麗芳、鄭景鴻三人共同集體創作而成。主要場景為大學生外宿的租屋處,展現了共同承租的學姐和學妹間,由生活習慣與個性差異引發的衝突、學妹酗酒的陋習、男同學對於學妹單向的愛慕之情,以及以照顧學妹為由,男同學搬入該租屋處後三人關係的摩擦與轉變。隨著劇情的發展,試圖帶領觀眾隨著三名角色在大學生活的情境中,各自解開埋藏在心中的問題、面對孤獨之後,進而能夠建立一個「發現彼此、認識自己」的脈絡。

從衝突的設計與事件安排,以共同選修的「孤獨討論課」帶入「孤獨」作為母題等諸多細節,都可以感受到團隊對於劇場表演的野心與想像。然而就演出部份而言,事件未能妥善發展,如將近三分之二的演出著重於兩名女性角色的爭吵,很可惜只呈現了「爭吵」的表面狀態,缺乏原因的脈絡發展及嚴肅思考,使兩人真正關係揭露時達不到應有的力道。而男同學作為租屋處、兩人生活之間突然闖入的「外來者」,其表現其實正如其功能,像是兩名女性角色的旁白,以及在衝突中傳遞對話的角色。既看不出他在這個故事中非出現不可的理由,也可惜了角色「外在」的設定。

集體創作的自由度大,同時也挑戰著技巧上的熟練度。若以「面對孤獨、認識自己」為目標,實則需要更進一步的經營與想像,該如何利用劇場發展情節、事件、空間、角色、關係等因素,從而提供三名角色各自省思、成長與改變的機會。在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之後,亦期待團隊能夠有深化相關思考的機會。相對於有專業資源與訓練課程的他校系所,中正中文的參與令人感到驚喜與珍惜。在資源相對缺乏的狀況下,對於演出製作的思考,或許可以嘗試選擇以劇本創作、表演、舞台呈現等其中特定的方向聚焦,讓製作精力與資源更加集中,以利提高演出的完整度。

綜合而言,「學生劇展」的定位與專業展演一定不同;同樣是練習性質,售票演出與一般呈現的要求是否、有何不同,或許都是需要團隊去思考什麼是這次,或者每一次的經歷中所需要培養與學習的部份。這並非意味學生製作一定不比「專業」演出,而是在資源、平台、觀眾期待、能力等條件因素都的確有所不同的狀況之下,如何認識到自己階段性的任務與能力、如何將有限的資源與能力轉化為優勢,進而設定目標、達成任務,其實也就是每一次創作與製作上都需要面對的「認識自身」之重要課題。

作為性質特殊的活動,「見花開劇展」不只是參與的學生/學校團隊,對觀眾與主辦方而言,亦是需要重新思考其中價值與意義的一個場域與機會。本次參與的團隊各自展現了對於探索「孤獨」主題的野心與企圖,即使對於劇場中虛實空間的探索、演出形式的營造、劇情內容的掌握度、表演技巧等仍留有摸索與嘗試的痕跡,也展現了截然不同、各有異趣的演出。並讓人期待成員們在完成了本次的製作後,能有所斬獲,在創作的路上繼續前行。

--

--

有春

Taiwan, Kaohsiung #reading #performingart 台灣高雄/閱讀/表演藝術